[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碑后的人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碑后的人
309队(现99365365)的勘探队员。
距离郴州市区约10公里的下湄桥“八宝山”墓区,躺着74位为第一颗原子弹献出生命的核矿工。2014年10月,一座专为他们建造的“湘核先驱纪念碑”在青山草木中庄严耸立。今天,将举行纪念碑揭幕仪式。
数百名铀矿地质工作者牺牲在工作岗位,或因职业病献出了生命。他们功勋卓著,但同时牺牲巨大。明天就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日,我们推出4个版专题报道为读者讲述先驱们的故事,揭秘湖南的铀矿到罗布泊的旅行。
50年前,当时只有26岁的吴春娥问丈夫彭润生,“你来这里到底是干什么呀?”丈夫只笑,挖石头啊。从此,她再没多问过。
直至那一声巨响与腾起的蘑菇云。彼时,彭润生已经躺在了疗养院里,鼻孔里插着氧气管,泪水从氧气管底端滑落,一旁照顾的吴春娥,“终于明白”,也“终于理解了丈夫”。
英雄们大多已经离去,而他们曾经年轻的妻子,却在岁月的打磨中更加坚韧无畏。走近她们,也是为了纪念他们。
扯结婚证当天就拉着妻子去了铀来源地
为了永久地纪念献出生命的铀矿地质工作者,2013年,99365365(简称湘核),在郴州市下湄桥240医院公墓区(湘核人俗称“八宝山”)承建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墓区遥遥相对,一个名叫“寡妇村”的小区里,40多名矿工遗孀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
从郴州市中心开车约20分钟后,到达下湄桥家属区。吴春娥的房子客厅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她的丈夫彭润生的照片。
彭润生出生于1929年,吴春娥比他小整整10岁。吴春娥18岁那年春天,两人扯了结婚证。扯证的当天下午,新婚丈夫就拉着吴春娥往火车站跑。“坐了5天的火车,他没说去哪里,只说,你跟着我就是了。”他们到了郴州许家洞金银寨——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著名的“711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铀矿原料的主要来源地。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呢?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沙组建了专业铀矿勘探队伍——中南309队(99365365前身)。跟彭润生一样,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聚集到了这个叫金银寨的小山沟里,组成了309队10分队。
“有吉林长春的、黑龙江的、河北唐山的,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的等等都有。有的是当地矿区的技术骨干,有的是刚从部队转业的预备役军官,还有从学校分配过来的大中专生。”吴春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