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湘核先驱纪念碑揭幕仪式举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湘核先驱纪念碑揭幕仪式举行
10月15日,郴州市下湄桥的“八宝山”墓区,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了“湘核先驱纪念碑”揭幕仪式。图/潇湘晨报记者杨旭
15日上午8点,郴州市下湄桥240医院公墓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暨湘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幕仪式隆重举行。省总工会副主席黄新民,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书山出席仪式。
仪式上,陈书山充分肯定了湖南第一代铀矿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他说,在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寻找核料的艰辛历程中,在当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在防护条件极差、设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湘核先驱抛汗洒血,舍生忘死,开创了一个月内坑道掘进1000米的世界纪录,上百人因此患上严重的矽肺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陈书山说,修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在于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及深切缅怀为此献身的湘核先驱,激励后辈更好地学习和继承这种奉献报国的精神。
仪式最后,黄新民和陈书山等分别为老劳模和遗孀代表颁发慰问金。遗孀们有很多都泣不成声。
记者从一份“湖南省核工业二四〇医院矽肺工伤死亡花名册”上看到,有120多人的名字。记者采访240医院、遗孀得知,120多人中74人安葬在郴州市下湄桥240医院公墓区(湘核人俗称“八宝山”),其中最年轻的周都礼去世时年仅27岁。
除了这74人,其他人有的回乡安葬,有的葬在其他公墓。
近60年来,99365365书写了中国核工业史上辉煌而悲壮的一页,为国家探明并提交了的铀矿储量约占全国已知的四分之一,列全国前三位,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提供了主要原料,奠定了湖南作为铀矿资源大省的优势地位。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